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 >

汽车维修行业有哪些陷阱?汽修行业陷阱多,积极维权不退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汽车修理行业也日渐繁荣,汽修工厂、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欺诈、宰客等不诚信问题随之而来。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汽车维修行业有哪些陷阱?汽修行业陷阱多,积极维权不退缩。

汽修行业四大陷阱

1.合同圈套多,车主易踩雷

消费者将车辆送进修理厂或修理店进行维修或美容,首先需要签订维修“三包”合同,消费者对维修质量协议书确认并签名后,方可进入正式维修阶段。但实践中,较多情况下都是消费者和承修方的“口头”约定,没有在书面上落实具体维修项目、维修配件等内容,部分承修方会以维修凭条替代合同,但维修凭条约定内容比较简单,约定修理项目不够明确,如仅写明“更换发动机”,但是并未写明是更换原厂件还是副厂件,更换下来的旧件如何处理等。有的承修方会出具一份提前拟定好的制式合同,要求消费者签字。这种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的条款称为格式条款,经营者单方拟制的该类合同往往有失公平,通过签订协议来限定甚至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以免除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对于承修方的“霸王条款”,我国《合同法》规定:“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由于欠缺内容明确、规范合理的合同,部分承修方在维修时擅自更换维修部件、增减维修项目,导致维修费用大大增加,维修质量难以保障。

2.维修“游击队”,经营无资质

专业的汽车销售服务4S店提供的服务较好,但收费标准较高,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这就为那些价格相对低廉的路边维修“游击队”提供了机会。但这种流动式维修店普遍缺乏经营资质,还有一些维修店冒充特约维修点,或者实际早已被取消了特约维修点的资格,却一直挂着原来的招牌,以此来吸引消费者。部分无照经营的维修店维修技术不过关、配件供应渠道混乱,出现使用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人为制造故障等非法经营行为。同时,汽车维修市场门槛较低,汽修工人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维修店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仅对工人进行简单培训即要求其上岗。消费者到这些地方修车,不仅原本的问题可能得不到解决,有时还会把小毛病修成大问题,往往越修越伤。当消费者主张维权时,才发现“游击队”早已人去楼空,不见踪影。

汽车维修行业有哪些陷阱?汽修行业陷阱多,积极维权不退缩

3.配件欺诈多,宰客没商量

由于汽车零部件数量多且品类杂,普通消费者无法清楚分辨,这就为承修方提供了欺诈的机会,车辆维修保养项目不断增加,维修质量反而下降,故障无法及时排除和有效解决,经常出现二次或多次返修状况。维修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配件“欺诈”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小题大做,过度维修。一些承修方秉承着“没病小医,小病大医”的潜规则,不论零件的故障大小,配件只换不修,以此赚取高额利润。另外,承修方“看车下菜碟”的现象也时常发生,部分豪车的维修和保养,甚至会出现天价维修单。

二是捆绑消费,强制服务。有的承修方会诱导消费者订制套餐,通过捆绑消费让其支付更多的维修费,甚至明确表示“换副厂件,恕不保修”,要求消费者选择价格更高的原厂件,或强制要求消费者定期去店里保养,否则不予三包。

三是以次充好,偷梁换柱。一些承修方会将客户修换的旧零件稍加修复后换给下一个客户,以旧充新、以国产配件充当进口配件、以副厂配件充当正厂配件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三无”副厂产品未经检验就出厂,缺乏合格证书,至于保修期等内容则由买卖双方私下商定,有的甚至没有保修期。

4.价格不透明,漫天乱定价

汽修行业对修理技术有一定要求,普通消费者对该领域的知识了解十分有限,而汽修行业又是由市场自主定价,因此一些承修方存在价格欺诈的不良行为,对零配件没有明码标价,或对单个零配件随意定价。有的承修方不单独列出各维修项目的具体费用,称会将所有维修项目汇总后打折收取优惠价,以此打消车主的顾虑。由于汽车维修过程中,需要按照维修保养的时长来计算工时费,服务时间越长,工时费就越高,因此部分承修方会故意拖延维修时长以收取高额工时费用。此外,有些车辆维修费最终由保险公司承担,导致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但该费用最终会传导至车辆保险费并使其逐年递增,实质上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者维权的三大困境

1.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专业知识欠缺

维修纠纷多发的原因在于承修方和消费者之间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无论是维修标准、规则还是汽修配件质量、甄别方式,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都比较陌生,消费者也无法凭借有限的知识对商家的各种经营手段做出判断。承修方在修理过程中,掌握了修理部位、更换配件、修理费用等较多事项的决定权,维修服务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处于不利境地。

2.发现问题晚、举证无力

消费者从修理厂取车时,除了有些问题能从外观上直接看出以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经过驾驶一段时间后再度出现故障,此时才得知此前的维修有问题,但为时已晚,证据未能得以有效固定。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该条款是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意味着法院审理中,承修方应负主要的举证责任,消费者负次要举证责任。承修方应证明自己按照规定技术和工艺且修理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应向法庭提供损坏实物、损失清单、发票等证据。

3.维权成本高、效率低

消费者找承修方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沟通,若是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进入诉讼程序,则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由于汽车鉴定的专业性,法院为查明事实需要组织双方就维修项目合理性、维修价格进行鉴定。就北京地区而言,入围的机动车类鉴定机构仅有四家,机动车类鉴定周期较长,导致诉讼周期缓慢,无法短时间内定分止争。此外,由于鉴定费用往往会较高,甚至超过维修价格本身,让当事人陷入诉讼维权成本高的两难境地。

以上就是汽车维修行业有哪些陷阱?汽修行业陷阱多,积极维权不退缩,大家遇到了这些陷阱一定要积极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